據《中國經濟周刊》刊文統計調查,2015年與2016年合計30個試點海綿城市名單中,夏日發作內澇現象的達19個,占比高達63%。早在去年,我國以試點方式正式啟動全國海綿城市建造,在《關于推動海綿城市建造的指導定見》提出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運用的建造方針,圍繞這一方針設定的時間表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到達方針要求,2030年80%以上的面積到達方針要求。方針風向很明晰,將帶動整個透水磚市場的大勢發展,不少廠家和企業正趕緊透水磚出產和擴展庫存量以應對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透水磚自動壓機也隨之走俏。
可是相對整個宏觀方針而言,透水磚僅僅處于一個微觀方位,卻又是海綿城市建造中必不可少的微觀環節。方針風向很明朗,可是要認清一個問題,這個風向下是缺少透水磚運用標準的。海綿城市作為一種新理念,無論當地還是中心,現在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心頂層設計對一些查核目標的界定不甚明晰,如試點區域建成區與非建成區如何查核。
那么誰來監管和制定透水磚的運用標準?誰來監管鋪裝進程?一致的透水磚透水功能標準能滿意不同城市氣候條件的要求嗎?一旦出現問題,誰來擔任?等等一系列透水磚問題在方針大風向下似乎被集體忽略了。絕大部分出產廠家是沒有通過實地調研的,對透水磚市場認識仍停留在“只管出產和賣”。缺少合作市政路面建造銷售思路也是硬傷之一,即使是處于微觀方位,銷售和出產要有結合城市功用的系統歸納市場思想。據悉,現在透水磚的透水功能能夠分為0.1毫米/秒、0.5 毫米/秒、1毫米/ 秒等,每秒鐘透水的毫米數越大,說明其透水功能越好。而透水功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鋪在磚下的混凝土,但適當多的路面路底層運用了透水性不強的混凝土,這樣一來,磚的透水性再好,很多的地表水也無法直接進入土層。
如今有媒體統計出30個海綿城市中有19個城市仍發作內澇現象,標明透水磚在“大考”中表現出來的成果并沒有到達預期效果。這個必然會對現在透水磚的出產方形成沖擊,制定透水磚的出產標準將會提上日程,風不會停,但風的走向變了,會摔碎一大批“磚”。
“不能由于這次水淹了,就說海綿城市試點失利了”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道。同樣,也不能說水淹就是透水磚的失利。關鍵是咱們要看到水淹問題下帶給透水磚的思考,與其面對被動局面,不如主動習慣改變。有相關地質工程建造人士表示:“雖然透水磚最早源自國外,其技術水平也已經適當老練,但實際上,歐美等地不只運用透水磚一種辦法,而是挑選樹立一整套雨水搜集系統。地面下滲僅僅一方面,更多的是在房頂、廣場周邊樹立蓄水設備,并與灌溉、洗車服務等用水系統聯系起來,使雨水真正能夠循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