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發達國家在城市雨水資源化和雨水的搜集使用方面,都有十分成功的經歷和辦法。美國的雨水使用大部分是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意圖。美國興建地下隧道蓄水體系,樹立地表回灌體系,既使用了洪水的生態環境功用,一起減輕了防洪的壓力。我國現在常采用透水磚鋪設路面,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使用雨水的,但是,相比國外的使用體系,還需要“取經”。
德國聯邦和各州的法律規定,新建或改建開發區有必要考慮雨水使用體系。因而,開發商在進行開發區規劃、建設或改造時,均將雨水使用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考慮和組織,尤其在進行大面積商業開發區建設時,更是結合開發區水資源實際,因地制宜,將雨水使用作為提高開發區品位的組成部分。搜集的雨水經處理后,達到雜用水水質標準,用于街區公寓的廁所沖刷和道路及院子花草地澆灑。
日本的許多城市在屋頂建筑用雨水澆灌的“空中花園”,建有大容量的地下水池來貯存雨水。各種雨水人工浸透設備也建筑在許多樓前屋后。集蓄的雨水在經過處理后,首要用于沖廁、綠化、消防和道路噴灑等。
國外城市建設中最值得我們借鑒的一條經歷是:任何建設項目,包含建筑物、市政設備、停車場、道路等,在審批時,有必要考慮、設計區域內所構成的暴雨雨水徑流量是多少,能否被市政排水管網所承受。若雨水徑流量超出了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