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絲綢之路主題公園,黃藍相間的五顏六色路面格外搶眼。這種透水路面正是海綿城市建造的重要標志之一。透水混凝土路面具有透水性,下雨時能較快消除路途、廣場的積水現象;當會集降雨時能減輕城市排水設備的擔負,防止河流泛濫和水體污染,還可以保護城市水資源平衡。
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天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清水,需求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使用。海綿城市建造的重點是海綿城市路面和海綿城市路途的建造。
“海綿城市建造讓城市愈加宜居!即便在大雨后,我們行走在絲綢之路公園,鞋子也不會濕!”正在帶孫子玩耍的市民魏麗華感慨不已。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表《關于推動海綿城市建造的輔導定見》。2016年,呼應住建部召喚,自治區政府下發《關于推動海綿城市建造的施行定見》,并約請多名國內聞名專家來我區幫忙展開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技術性審查作業。到2017年6月,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等全區9個城市已完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草案。
呼和浩特經過做“減法”推動海綿城市建造。該市經過對傳統排水體系進行“減負”,歸納采納“滲、滯、蓄、凈、用、排”等辦法,最大極限削減城市開發建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到現在,該市建成區16平方公里到達海綿城市建造要求。
呼和浩特市不斷探究建造地下管廊式排水體系,逐漸替代傳統直埋式管網等灰色設備設備。總投資9.75億元、全長4.74公里的丁香路歸納管廊于2014年5月開工建造,2016年8月初竣工,現在已納入電力管線、給水管、直飲水管以及通訊光纜。依照規劃,到2030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地下歸納管廊建造長度將到達264.04公里。
海綿城市建造的磁場效應正在構成:包頭市方案2017年改造、新建海綿城市建造項目35項,包括公園、路途、校園等各個方面;通遼市現在已完結綠化帶12萬平方米,公園綠洲1.6萬平方米,完結投資1840萬元。
自治區開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付東梅指出,推動海綿城市建造,是穩增加、調結構、促變革、惠民生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生態文明建造的重要行動,是城鎮化綠色開展的重要方法。建造海綿城市有必要依照中心提出的適應天然,建造天然積存、天然浸透、天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既要重視地下管網建造,也要自覺下降開發強度,保存和康復恰當份額的生態空間。
面臨我區城市綠洲分布不均,老舊城區綠洲缺乏,影響雨水消納和使用等問題,自治區住建廳量身訂制了如下行動:
——強化標準引領。統一規劃,引導各地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過程中,實現海綿城市建造的科學性、體系性。各地在建造海綿城市時,也要量體裁衣、依據實踐編制好海綿城市建造專項規劃,把海綿城市的規劃建造落到實處,并建立海綿城市建造項目儲藏準則,活躍保險有序推動海綿城市建造。
——抓好演示引路。各地要依照規劃的要求,把海綿城市建造的理念貫穿于往后的城市建造和改造中,環繞建筑與小區、路途與廣場、城市公園綠洲、城市水環境這四大體系抓好演示項目的建造,以點帶面,逐漸推動,在總結演示項目有關經歷的基礎上,加強區域性的海綿城市建造。
——加大作業力度。各個體系中的作業力度亟待加強,愈加活躍有用地推動海綿城市建造。
依據自治區政府下發的《推動海綿城市建造的施行定見》,我區到2020年末,設市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到達海綿城市建造方針要求,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使用,天然積存、天然浸透、天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造理念全面貫穿于城市規劃建造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體林地田等生態空間得到有用保護;到2030年,具有海綿城市建造條件的設市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到達海綿城市建造方針要求。
跟著我區海綿城市建造的不斷推動,城市將愈加宜居,市民的美好指數將再提高。